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春秋战国幕后的四大奇人 历代帝王都不将国都设在南方是因为什么?的相关内容:说道奇人就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鬼谷子了,做为中国历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后世人誉为千古奇人。鬼谷子精通于纵横之术,一生教育出500多位徒弟。其中更是有很多赫赫有名的人物,毛遂自荐这
核心提示:
说道奇人就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鬼谷子了,做为中国历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后世人誉为千古奇人。鬼谷子精通于纵横之术,一生教育出500多位徒弟。其中更是有很多赫赫有名的人物,毛遂自荐这句成语的原型毛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等,战国七雄中数一数二的人物几乎都是出自鬼谷子门下。除此之外,鬼谷子还精通于占卜之术,可谓是占卜界的祖师爷。
春秋战国奇人之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同于鬼谷子的为师之道,一生只培养出四个旷世奇才。孔子被后世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弟子多达三千多人,但是并没有出现对历史有影响的重量级人物,大都是品行端正,知识丰富之人。在那样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孔子的思想能够在独树一帜的流传后世,本身就是个传奇。
春秋战国奇人之伯乐,俗话说事事略懂不如精通一点,做为从小学开始就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人。伯乐自然有他的神奇,传说有一次楚王听说伯乐是相马大师,于是就找到他,让他为其找一匹宝马。伯乐游历了很多地方,都没有看到合适的。后来有一天,伯乐遇到了一匹拉货的马,伯乐走到跟前,马瞪着伯乐好像在说着什么,于是伯乐就相中了这匹马。后来楚王骑上这匹马,果然是千里马。于是就有了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春秋战国奇人之老子,作为道家的始祖,传说其是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后人。做过中国哲学的第一人,传言老子一出生就会说话,后来有了道心,悟出了道的奥妙,就连宇宙的真谛都被他看穿了。别无所求的老子想去看看世界,在路过函谷关时被守将强行留下,要求其将他的思想编写成一本书之后才能出关,于是就有了《道德经》。后来的老子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后世人传说,他得道升仙,成为了太上老君。而他的去向之谜至今都无人可知。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是华夏文明百花齐放的一个时代。众多极富神话色彩的奇人,在这个时代一一绽放,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很多古人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而所谓的奇人,就是有区别于常人思想,也就是俗话中的跳出三界之外的人物。而相较于以上四人来说,商鞅也就小巫见大巫了。
为什么历代帝王都不将国都设在南方?
历史课上老师只是告诉我们那个朝代的国都是什么,并没有教我们为什么是这个地方。可是为什么历朝都要把首府放到北方呢?其实从各朝各代的发展和兴盛衰弱来看。北方地势较高,传统观念上,是中国龙脉汇聚之地。
明朝也是因为燕王朱棣的篡权,起初大明朝的国都是在南京,将南京设为次都,后来也迁都北京。中国古代历史上建都城一般是有山有水,易守难攻,有险可守是很重要的,例如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在应天(今南京)建都,就是认为应天有长江天险,历来都是北方游牧部落最头疼的问题,因为他们擅长骑兵,南方大山,大河,多不宜攻克,并且皇帝建都,都派朝中最擅长奇门遁甲,天文地理的人,选择有王气,能保帝国永世长存的地方建都。一般各个朝代帝王建都都会考录安全 扩张 交通 水患 漕运 经济 文化 这些重要的因素。
安全
中原王朝主要威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看上去似乎南部更安全,其实不然,中国地形北高南低,北方具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冷兵器时代地理因素及其重要,即使现代战争地形地势仍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靠江河作为屏障很难抵御北方进攻。古代冷兵器时代打仗常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原王朝从南方运粮到北方边境的花销太巨大了。而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发动的战争的成本却低得离谱,长此以往中原王朝势必会被战争拖垮。迁移到南方,否则要想保住黄河流域,就必须将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北移,否则以当时的交通条件,难以有效应对北方战事。
因此要保住中原王朝,就需要至少保住甘肃-山西-燕京-山海关长城一线(一个例子就是唐末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整个宋朝虽然经济繁荣,但面对辽、金始终处于被动防守态势,最终被逼南迁后灭亡)为了保住这条防线,都城就不能太靠南。历史上凡是强大的王朝都是向北发展,最明显的对比就是南宋迁都杭州而朱棣却迁都北京。
交通
中国南方水网密布,虽然水运便利,但是修路反而不方便,总不能主要交通都依赖于水运吧,而且南方开发较晚,交通不如北方便利。蜀中、山西等地虽也各有优势,但交通问题不利于定都。
水患
都城不能离水太远,要保证漕运和大量人口的用水、灌溉,但也要防水患,如开封就是由于水患严重,宋以后既不在此定都了。
漕运
都城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周围必然人口密集,要想满足这些人口的生活需要,同时为了应付全国物资调配(战争、赈灾等)必须借助便利的漕运。
经济
都城周边必须经济足够发达才能满生活资源需要(不能全靠漕运)。
文化
汉族发源黄河流域,根在长江以北。还有就是定都南京的王朝都短命,我认为是敌人从北方南下抵达南京时都已经攻占了江南的大片平原,可以自给自足了,所以所谓的长江天险总是保护不了首都 。
都城发展
秦以前不必多说,长江流域较为落后,秦、汉、唐定都关中地区,唐以后关中凋敝,资源耗尽,无法再满足定都需要,在此期间长江流域开始发展起来,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打通长江、淮河、黄河等水系开始调集南方物资北运,因此从武后开始逐步转向经济繁荣且漕运便利的洛阳、开封,南宋被赶到杭州是迫不得已,朱元璋定都南京,但朱棣马上觉得不方便,迁都北京,所谓天子守国门,清建都北京更是准备坐不稳江山就拍屁股回东北。
北方地势较高,传统观念上,是中国龙脉汇聚之地;另外,北方的黄河流域是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人杰云集,自古作乱者都是自北方而始,故设都而镇之。再加上当朝皇帝皆为北方人,为免水土不服,所以不管从战术上考虑,还是从战略上考虑,在北建都都是最佳方案
曾与北宋、辽国三足鼎立的西夏因何不入正史?
981年前的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宋廷上下极为愤怒,双方关系正式破裂。
北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一个以独立王朝身份卓然而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开始出现在中国西北的历史版图上。
李元昊
在纵观西夏历史时,最令我惊讶的是,它以弱小的实力,在长达190年的时间内,曾先后与同时代的宋、辽、金相抗衡,创造了独特的民族辉煌。不幸的是,它最终也没能逃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宿命,在蒙古大军的铁蹄下,这个王朝连同它的辉煌与梦想,统统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
正史中很少有关于西夏的记载,这使西夏成为一个完全被遗忘的王朝,朦胧而神秘。
屠城背后的真相
大漠长烟,沧海桑田,时光用最温柔也最残酷的方式摩挲着历史,无论何其强大的王朝,其兴衰也仿佛只在弹指一挥间。
从夏景帝李元昊开始,西夏共出现10位皇帝。李元昊开国之初,能征好战,智勇过人,戎马一生,称雄一时。到了13世纪初,在蒙古军队的强劲攻势下,西夏已是英雄末路,到了夏末帝时代,这个民族的高贵头颅被蒙古人锋利的马刀齐刷刷地斩下。
同时,伴随西夏政权消失的还有西夏的文字、文化和历史,至于西夏的名字,蒙古大军也采取了消灭的措施,将西夏改称宁夏意思是安宁西夏,这种相对含蓄的消灭方式,使我今天对宁夏的熟知远胜于西夏。此外,蒙古军队还将讲党项语、穿党项族服装、行其风俗者一律杀灭,西夏文明因此戛然消亡。那么,西夏诸地果真全部灭亡于屠城吗?
就这个问题,西夏专家史金波教授的回答是:这只是一个方面。他认为,党项之所以消亡,更重要的原因是,西夏亡国后,党项族作为非主体民族,处于弱势地位,在逐渐被同化的过程中走向消亡。
史书记载,西夏曾建有雄伟的宫殿、寺庙,但至今已荡然无存,仅留下断壁残碑和碑上日渐模糊的文字。走在交错的碑林中,触摸碑文上的西夏文字,字形方整,乍视,字皆可识;熟视,无一字可识,因为它源于汉字却又完全别于汉字。模仿这些字迹笔画,拓写到本子上,拿回北京向同事们展示,均连呼天书!天书!
在夹缝中崛起的党项族
西夏之所以神秘,与它没有修史有很大关系。元朝史官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唯独没有修《西夏史》。原因是,在宋、辽、金、西夏4个政权中,西夏势力相对较小,曾先后向其他3个政权俯首称臣。另外,西夏的语言文字较为难懂,修西夏史具有一定难度。
追本溯源,西夏远祖是我国西北赫赫有名的羌族。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便有关于他们的记载。发展到东汉,西夏已是有150多个部落的民族,居住在今天以青海海晏县西为中心,包括四川西北部和甘肃西部的广大地区,各自逐水而居,不相统属。西部与吐蕃相邻,西北部是吐谷浑部落。
隋末唐初,党项羌异军突起,逐步强大起来,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界春桑,北临吐浑,有地三千余里。通过不断兼并,党项羌形成了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拓跋氏等8个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大。
唐末,由于黄巢起义中,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等率部助唐有功,被册封为夏国公,赐姓李,并赐封其所率军队为定难军,统领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今陕西米脂、靖边等地)。
进入北宋以后,党项人依附当时最强大的北宋政权,继续拥有定难节度使的名号。公元982年,诏书放在了时任定难节度使党项人首领李继捧的面前。按照诏书,李继捧被迫交出祖上留下的夏、绥、银、宥、静五州,随后带领王公贵族们举族内迁开封任职。
这对于党项人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党项人由割据一方到成为一个独立王国的梦想,差点胎死腹中。
但历史并未朝着宋太宗的想象发展。宋太宗将李继捧养在京城,却漏掉了另外一条大鱼,那就是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
李继迁以葬母为名,轻易逃脱了宋人的控制,来到党项人的聚集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召集旧部,积蓄力量,依附当时北方迅速强大起来的契丹辽,与北宋对抗。为取得与宋对抗的优势,辽对李继迁大加支持,把宗师义女嫁给李继迁,并助予战马3000匹,结成同盟。
公元997年,宋太宗病死,宋真宗即位后,立即下诏将李继迁梦寐以求的夏、绥、银、宥、静五州归还,还额外赐予李继迁夏州刺史、定难节度使的头衔。
李继迁和他的党项人,在契丹辽和宋朝的夹缝中重新开启建立独立王国的春秋大梦。但由于不听部下苦劝,李继迁在接受吐蕃首领潘罗支的诈降时为重箭所伤,年仅40岁的他于次年一月带着无限遗憾离开人世。
建立独立王国的荣耀也不属于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父亲去世后,他在辽宋的夹缝中同样以战争为手段,经苦心经营,确立了和辽、宋在政治、军事上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在其称帝梦想即将实现时,却因疾病骤然而逝。
而党项人的下一任首领李元昊,在历经了祖父、父亲两代人的奋斗后,愈加坚定了建国信心。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登基称帝,党项人的千年建国梦,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番族:称谓背后有玄机
在对西夏建国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后,我曾一度认为,西夏是由党项羌中最强大的部落拓跋氏建立起来的王朝。但近来我发现一些史料中却表明,西夏的主体民族与建立北魏政权的鲜卑拓跋氏关系密切。
实际上,西夏的主体民族,也可以说统治民族为番,音弥,即党项族。据历史资料看,西夏番族的社会习俗,如衣着、发式、婚姻、丧葬、复仇等方面都与羌系民族相近。《隋书党项传》中记载,番族先民在北迁之前,织牦牛尾为屋,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西夏番族历来放牧牦牛,这是他们与羌系民族同系的例证。
虽然西夏的主体民族是番族(党项羌),但番族也表现出历史上多种民族成分的融汇现象,比如,他们与鲜卑之间关系密切。西夏番族中有鲜卑的成分。在西夏文《杂字》番姓中有西壁一姓,汉文史料中也记载西夏有西壁氏。在西夏人翻译唐代类书《书林》时,就用西壁译鲜卑这一族称。可见,西壁即鲜卑,鲜卑已从族称演化为番族的一个姓氏。
但鲜卑氏与旧时的鲜卑族相比,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他们长期与番族共同生活,已为番族同化。同时,鲜卑对番族也有影响,我查看了一份记录西夏民族世系的西夏文书,其中有早期番族与鲜卑族结为姻亲的记载。
另外,元昊为突出民族特点,也为日后称帝做准备,一改银州、夏州诸羌旧俗,效法鲜卑族的秃发习俗。
《宋史》及相关史料记载元昊圆面高准,身长五尺余。元代党项人后裔余阙记载当时的党项人,均面色黎黑,善骑射,有身长至八九尺者。可见,党项人大致的特征是:圆脸、高鼻、体壮,大多身材高大,与我们今天对北方汉子的审美观点大致相同。不过,当党项人与其他族人发生姻亲关系后,他们的习俗及相貌特征是否有所改变呢?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春秋战国幕后的四大奇人历代帝王都不将国都设在南方是因为什么?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